谁晓得民国国歌是什么?
在中华民国(1912-1949)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,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之一,也经历了多次变迁,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。那么,民国时期的国歌究竟有哪些,它们各自的来历和背景又是怎样的呢?
1912年1月1日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,宣告了清王朝的终结和共和时代的到来。孙中山先生对制定国歌一事非常重视,他指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开征集国歌。在众多应征稿件中,由沈恩孚作词、沈彭年作曲的《五旗共和歌》脱颖而出,被选定为中华民国第一首国歌。
《五旗共和歌》的歌词为:“亚东开化中华早,揖美追欧,旧邦新造。飘扬五色旗,民国荣光,锦绣河山普照。我同胞,鼓舞文明,世界和平永保!”这首歌的歌词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的立国思想,强调向欧美学习,对旧有国家进行改造,追求文明与世界和平。五色旗代表了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五个民族所喜爱的颜色,象征着民族团结。然而,这首歌曲还未正式颁布传唱,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篡夺,《五旗共和歌》也就未能广泛传唱,成为了历史的遗憾。
1915年,袁世凯篡夺了中华革命临时政权,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,启用了《中华雄踞天地间》为国歌。这首歌曲的歌词为:“中华雄立宇宙间,廓八埏,华胄来从昆仑巅,江湖浩荡山锦连。”虽然歌词短小精炼,但其宗旨却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。因此,这首国歌遭到了当时有识之士的抵制,他们纷纷拒唱,认为这首歌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臭气。随着袁世凯的倒台和帝制梦想的破灭,这首国歌也很快被废止。
1916年,袁世凯下台后,中华民国进入了北洋政府时期。1919年11月,为了制订新的国歌,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国歌研究会。据章太炎的建议,该会决定将相传上古时代舜所作的《卿云歌》配上乐曲作为国歌。1920年,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将《尚书》中的《卿云歌》选作歌词并作曲,于1921年7月由北洋政府的国务院公布通行。
《卿云歌》的歌词简短而优美:“卿云灿兮,糺缦缦兮,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。”全歌仅四句十六字,简洁明快,富有韵律感。这首歌虽然歌词简短,但却寓意深远,象征着中华民国的光明前景和不断进步的精神。然而,由于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,这首国歌也未能长久地稳定下来。
1930年,随着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,中华民国进入了训政时期。为了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,许多国民党党员提议使用《三民主义歌》作为国歌。这首歌曲原为广州黄埔军校的校歌,首次出自民国十三年(1924年)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对该校师生的训词。歌词由中国国民党党员胡汉民、戴季陶、廖仲恺、邵元冲合作作词,后经过公开征集伴随音乐,程懋筠的作曲在众多参赛者中获胜。
1937年6月3日,中央常务委员会批准了将《三民主义歌》作为国歌的提案,这首歌曲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。《三民主义歌》的歌词为:“三民主义,吾党所宗,以建民国,以进大同。咨尔多士,为民前锋;夙夜匪懈,主义是从。矢勤矢勇,必信必忠;一心一德,贯彻始终。”这首歌曲的歌词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,强调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,建设中华民国,实现大同社会。这首国歌在民国历史上和近代史上影响深远,甚至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选择为世界最佳国歌。
除了上述四首国歌外,中华民国另设有国旗歌《青天白日满地红》,供升降中华民国国旗及中华台北奥委会会旗时演奏。这首歌曲由戴传贤作词、黄自谱曲,歌词为:“山川壮丽,物产丰隆,炎黄世胄,东亚称雄。毋自暴自弃,毋固步自封,光我民族,促进大同。创业维艰,缅怀诸先烈,守成不易,莫徒务近功。”这首歌曲同样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综上所述,民国时期的国歌经历了多次变迁,从《五旗共和歌》到《中华雄踞天地间》,再到《卿云歌》和《三民主义歌》,每一首国歌都反映了当时特定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。这些国歌虽然各自命运不同,但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华民国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。如今,当我们回顾这些国歌时,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,更能够从中汲取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复兴的信念。
33.39M联星北斗街景地图app
42.45M桃淘市集
10.80M青城健康
47.83M博易大师手机版
75.71M汉字消一消最新版
12.77M刺客信条:海盗奇航中文版
68.76Mdnf手游助手手机版
65.03M缘陌
2.98M今日戒烟打卡
20.97M新讯App
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著所有。如有侵权,敬请来信告知 ,我们将及时删除。 琼ICP备2024021917号-2